●PART 1
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政策面不断利好,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银保监会、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多部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助力盘活存量不良资产,畅通投融资良性循环。
■2022年以来不良资产行业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汇总(节选)
●PART 2
宏观经济背景
■国民经济增长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比上年增长3.0%。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在疫情扰动的背景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凸显中国经济的韧性。
按照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让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因此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PART 3
不良资产市场规模
我们区分金融类(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类(企业)市场参与主体和政府部门来分别分析不良资产的市场供给。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分化。
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其客户质量比较优良且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因此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外资银行拥有的贷款客户风险偏好较低,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民营银行贷款客户以个人和小微企业为主,不良贷款风险呈上升趋势。城市商业银行凭借较大幅度的拨备计提和不良贷款核销,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但受制于较高的区域集中度和信贷结构,因此在区域经济波动和部分行业风险暴露的影响之下,不良贷款率存在上升压力。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客户资质相对较弱,风险管理能力相对有限,虽然通过较大力度的不良资产化解工作推动了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下降,但是整体还是处在行业较弱的水平。
整体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有所反弹,但因信贷投放持续较快增长,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和拨备计提保持较大力度,拨备覆盖率持续上升。
■信托业
受累于房地产市场风险,信托业绩大幅下滑。信托融资曾为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贡献了大量资金,同时信托行业也在2017年末达到26.25万亿元的管理资产峰值。
虽然近年来受房住不炒、规范房地产融资、房地产领域风险暴露等因素影响,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在逐步下降,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信托存续规模仍高达1.28万亿元,且合作方多为民营企业,风险敞口较大,对信托公司造成较大的兑付压力,流动性问题引发了信托产品延期。
根据用益信托数据,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生逾期、违约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地产信托长期占据半数以上,并且2021年8月、10月、12月以及2022年2月、4月、6月的房地产信托违约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信托兑付危机导致整个信托行业业绩的下滑,2022年第一、二、三季度的经营收入、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的累计同比增速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且利润总额的下降幅度高于经营收入的降幅,人均利润指标自2022年以来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
这一方面是由于创新业务布局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等基础性投入,成本费用支出明显增长,另一方面行业风险资产暴露增加,信托公司加大资产减值计提力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盈利水平。
■债券违约
2022年,债券市场风险持续释放,65家发行人实质违约,涉及境内外债券178只债券,债券实质违约规模同比小幅下降2.8%至3,013.71亿元。
其中,境内债券市场实质违约规模为515.5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4.3%;而海外债市场有46家主体发行的99只债券出现违约,违约规模高达356.88亿元,同比增长128.2%,违约规模占比为82.9%。
与此同时,债券展期规模大幅上升295.0%至2,261.72亿元,涉及57个主体和176只债券,均为境内发行的债券。
一方面,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发行人信用风险的管控力度,使得债券市场违约趋势趋向平缓,另一方面,通过债券展期来避免发生债券实质性违约。
■城投债
城投企业作为地方基建的主力,或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但在政府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城投债的违约风险。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城投债存量为1.72万只,规模为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8.5%。由于发行审核较为严格,且隐性债务问责力度加大,城投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偏紧,城投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净融资规模分别下降13.4%和52.7%,发行短期化趋势延续,发行期限为1年及1年以下的城投债占比为29.8%(超短期融资券占比21.2%,一般短期融资券占比5.1%)。
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较2022年上升29.7%。3月、4月城投债到期压力较大,到期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大部分省份城投债再融资压力较大,2023年到期金额占存量规模的比重在30%以上,其中宁夏、天津、云南和广西的比重分别为72.7%、68.4%、52.2%和50.3%。到期金额最大的是产投平台(24.1%)、综合性平台(22.2%)和基础设施建设(21.6%)。AA级及以下的城投企业2023年债券到期规模为1.58万亿元,主要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但后续需关注主体和债项评级与展望下调迁移情况。
●PART 4
不良资产处置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全社会不良资产规模呈现上升趋势,风险资产处置需求和投资机会增长迅速。不良资产处置有多种模式,我们这里着重梳理不良贷款核销、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与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和破产重组四种经营模式。
●PART 5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展望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推进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2年12月27日,金融稳定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金融稳定法》草案的制度安排,对于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投行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精细化管理
随着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当前不良资产市场已经形成了“5+2+N+银行系”的市场格局。不良资产市场的处置机构、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成为其成长的关键和核心竞争力。基于不良资产处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良资产投资机构需构建起覆盖项目获取、长期价值判断、投后资产处置的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处置模式的创新。
未来不良资产投资机构将在国企改革、产业资源重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不良资产业务模式的升级。
■科技赋能,不良资产线上推介成新趋势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资产管理公司更加青睐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举办不良资产推介会,例如中国华融的“乘风破浪”、中国东方的“行云流水”、中国长城的“点石成金”、中国信达的“踏浪前行”,并逐步形成各自的品牌,以此来加速撮合交易,缩短资产处置周期,提升资产处置效率。资产管理公司还积极与各大互联网头部平台和各类交易所进行合作,丰富投资者获取资产信息的线上渠道。
此外,它们还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向投资者直观地展示债权抵押物的详细资料,与投资者实时互动,极大地促进交易的撮合成功。
●SERVICES
世联评估服务不良资产处置
世联评估拥有专业的评估和咨询团队,在土地、房地产和资产领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不良资产全链条的专业、周到的服务。
2022年,世联资产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共13笔,涉及金额99.82亿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且具有绝对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