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银行上半年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合计下降450亿,不良率上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上海报道截至8月31日,上市银行都公布了2022年半年报。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三家股份行还公布了融资平台贷款的相关情况。
据记者梳理,三家银行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有升有降。据统计,截至6月末三家银行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合计6000亿,相比去年末下降约450亿,融资平台业务开始出现不良,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融资平台业务不良率出现上升。
兴业银行披露,在发展中坚持以市场化原则把控业务风险,依法合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截至6月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2523.04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554.11亿元。
平安银行披露,截至2022年6月末,本行政府融资平台(含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和仍按平台管理贷款)贷款余额678.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43亿元,增幅为5.7%;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比例为2.1%,与上年末持平。
根据银保监会相关文件,银行需将融资平台划分为“仍按平台管理类”和“退出为一般公司类”。其中“退出类”,是指经核查评估和整改后,已具备商业化贷款条件,自身具有充足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能够全额偿还贷款本息,整体转化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管理的融资平台。
招商银行则披露,本公司及招银理财所涉及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2683.80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增加66.99亿元。其中,境内公司贷款余额1278.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46亿元,占本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29%,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银行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这和近年来的非标融资延期共同指向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增加。
兴业银行称,不良资产率上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司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产总额压降;另一方面,个别地区受新冠疫情影响,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加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融资平台债务违约和不良有所增加。但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资产总体规模较小,对资产质量影响不大。
兴业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不良资产率3.37%,较上年末上升1.4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为85.16亿元,仅较上年末增加24.54亿元。招行则披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不良贷款率0.74%,较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坚持“优选区域、择优支持、合规运作、限额管理、强调自偿、一城一策”的总体信贷原则,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政策,按照商业化原则开展授信,根据项目和客户经营性现金流对自身债务的覆盖程度优选业务。
隐性债务方面,招商银行称,将持续完善隐性债务的配套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管控要求,严密排查隐性债务风险,严禁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得虚假化解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兴业银行称,公司将继续坚持合规和市场化原则,继续维护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严格执行中央经济金融政策,杜绝新增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业务;推动政府相关融资业务在经营机构实行集中专业经营,盘活存量资产价值;安排一定债券投资额度合规为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提供流动性支持,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风险。
“考虑到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有明确的政治纪律要求、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合理的期限安排,预计在中央、地方、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下,融资平台债务不会发生系统性违约风险。”兴业银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