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融上半年预亏188亿,风险持续出清
中国华融迎来新的大股东后,风险持续出清。在房地产收购类重组业务收入减少,资产质量承压的双重影响下,上半年上亏损188.78亿。
亏损两大原因:行业共性+业务特性
8月16日晚间,中国华融发布盈利预警:经初步测算,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归母净亏损预计约为188.7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这是自其上市以来首度半年报亏损。
亏损原因一方面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公司持有的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录得较大浮亏。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承压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相关客户履约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迁,出于审慎考虑,本期确认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明显增加。信用风险增加叠加资产规模压降的影响,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同比减少。
这两方面原因是四大AMC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信达预计上半年利润下滑30%—35%的主要原因也金融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公司增加计提信用风险拨备。而导致四大AMC资产质量承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2015年—2017年不良资产“炒包”盛行,对于四大AMC来说,是争第一的年代,从业者记忆尤新,资产包的价格从3毛炒到6毛、7毛。买包是业绩考核,能不能回收,回收多少不考虑。
这一时期不仅坑了一大批民间投资者,也坑了四大AMC。甚至有四大AMC员工表示,处置一笔亏损一笔。还要占用资金和利息,高价包压在手里难以处置,导致资产质量变劣,所以要计提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东方资产甚至提出,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是千方百计化存量,全力遏制内生不良增量等。
中国华融在针对2022年业绩中报答记者问时也提到,今年上半年收购公司中小银行不良资产130亿元。可以看出,华融将更多精力放在处置存量资产上。
其次,中国华融亏损原因种的一个特性是在于踩雷房地产比较多。这部分主要存在于收购类重组业务中,2012年其此类业务中房地产占比达到了75%。从下图可以看出,房地产在逐年收缩(占比已不足50%),但整体规模是中国信达的两倍。
从2019年至今已经有38家知名房企陷入流动性危机,过去排名“前十”的地产巨头已有数家“爆雷”。而这些房企基本上都是四大AMC高质量与重要的客户。这些房企未能如期还贷,资金无法收回,必然导致坏账。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国华融亏损1029亿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只是这部分资产风险出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华融表示,当期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夯实了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的财务基础。
应对措施:积极化解房企风险
对于四大AMC来说,化解房企风险一方面是落实监管层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是降低自身资产风险的一种方式。今年以来,四大AMC已经与多家房企和地方政府展开了15项合作。
其中,中国华融利用“债权+股权”“金融+产业”等特色工具箱,开展“保交楼”、烂尾楼盘活、问题资产并购重组等项目。下图为今年3月以来,中国华融纾困房企名单。
在此过程中,华融通过“法律隔离、实质管控、封闭运行、重组盘活”等模式,助力受困房企盘活存量、重组资产。也通过综合运用财产权信托隔离、重整投资、债务清理、共益债投资、代工代建、托管服务等多种手段,盘活地方重点民生工程等。
未来目标:五年之内成为行业标杆
赖小民事件给华融带来了难以计量的损失,2018年当年,华融开始风险资产的排查和处置,共计提减值准备338.46亿元,导致归属股东净利同比下降92.8%;2019年,再次提减值准备311.63亿元;2020年,继续开展风险资产处置,但疫情的原因加速了资产质量变劣,当年共计提减值准备1077亿元。三年累计计提减值准备1727.64亿。
2022年1月,财政部为华融引入中信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之后,或将逐步“焕新”。
具体来看,上半年,中国华融主业进一步聚焦。处置类业务收购和市场成交规模继续保持领先,采取定向组包、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手段提升处置效益。在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方面助力中海油成功回归A股。在结构优化上,加大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投放,问题企业重组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新增投放占比63%,余额占比26%。在转型上,围绕破产重整、国企改革、上市公司纾困、“大不良”特殊机遇权益类投资等挖掘市场机会,加大项目储备。在金融机构风险资产受托管理、国企“两非两资两金”资产受托处置、围绕“大不良”的顾问咨询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拓客户、闯市场。在渠道拓展上,强化“总对总”营销。
中国华融表示,的未来几年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按照“一三五”发展目标,力争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努力实现公司业绩稳步向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打造我国一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奠定重要基础。